《藝術家的書:靈魂焠鍊》線上展覽
“Artist’s Books: Soul Making through Book Making” Online Exhibition

生命就像是帶翅疾飛的書,一旦停止書寫跟翻閱,就失去了作為一本書的意義。

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on)的小說《風之影》是如此描寫書:

「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留下來的靈魂。每一本書,每一次換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視書中的每一頁,它的靈魂就成長了一次,也茁壯了一次。……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書、迷航在時間之河裡的書,永遠都在這裡等待新的有緣人,賦予它新的靈魂。」

「藝術家的書」出現於1960至70年代,成為當代的一種藝術範疇,它脫離了傳統書籍的世界,進入另一種時間、空間場域。因其概念、類型、形式、內容之差異,理解它的視角也會因其發展時的代脈絡與藝術家的觀點或意圖而更形複雜。

這次展出的作品不論是其文字、圖像、攝影、裝幀、記錄……都是由藝術家親自為之,每件作品各有其質地與思想,讀者進出其中的方式也迥異,當觀者可以參與作品進行延伸性的對話與創造時,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方式就不再僅止於閱讀或觀看,在這裡,藝術家的意圖仍隱藏於作品中,這時,讀者、藝術家的書與創作者的意圖是一個動態關係,透過理解與詮釋,不斷地給出新的意涵,隨著迴圈盤旋而上的靈魂,正期待著碰撞時剎那間閃出的電光火花!
 


作品介紹

◆生活低語

作者 | 游婷雯
作品規格 | 13cm*15cm
裝幀技術細節 | 不鏽鋼片、銅製合頁、霧黑噴漆

遷至陌生環境,開啟新的生活,適應過程觸發的敏銳感受與易牽動的思緒正在堆疊,然而,生活的表層依舊平靜地緩緩向前。作者以冷靜的不鏽鋼為書的材質,嘗試傳達這個過程流露的壓抑。書中內容依情境的不同分為四個章節,包括:下雨的路程、租屋處的獨白、返程的客運、從租屋處到學校。透過針錐將文字與圖像書寫於材質上,抒發受環境刺激後繁雜的思緒,形成書中的頁。創作歷程,針針刻痕,感受因思緒堆疊產生生活的累積。因此封面的創作,將不鏽鋼經歷長時間的火烤、浸水、敲打,以物理痕跡作為生活累積的參照,實踐另類書寫。最終,以銅製合頁將頁裝幀成冊,觀看時,光隨著頁面的翻動在金屬刻痕上移動,是時間在經過。

在這個相對冷靜與堅硬的材質中,慢慢地堆疊自己的溫度。同時也作為對這段生活的回應。



 

◆Shuffle

作者 | 呂彦青
作品規格 | 10*10 cm
裝幀技術細節 | 固態快乾膠、半透紙

透過整理自己手機裡的照片,及每本未能成功成冊的日記本,試著梳理自己是如何在時間中改變,又或者是,不被改變,碎片化的圖片與文字,曾經有一個規則,在書頁中被打散著呈現,當摺頁成冊,那些我曾以為無序的、自由的資訊,卻坍塌成一種頹靡的秩序。渴望著改變,卻也黏滯於時間中的自我,無向度的被展開、闔上。


 

◆屬於

作者 | 勞泓理
作品規格 | 160cm*40cm
裝幀技術細節 | 塑膠袋、紙張、熨燙

生活中期許裝載多姿多彩的風景,透過收集的物件——塑膠袋為載體,它可以是容器甚至一張圖紙,等待裝滿和上色。 『是那樣的如此頑固,一把紮根在這片土地,是怎樣的泥土?怎樣的養分?養成這樣的我,我又吸收了什麼,消化了什麼,又有那些我放下的,必須放下一切不與您有關的責任。為了追尋那一顆太陽,沉浸卻又跳躍在自己的小花園中,好比站在局外人的立場看過去的自己,把所有過去的自己看得通體透明,過去的美好封印在此地,不留下遺憾地往前。』 雨中模糊尋找記憶深處的景,再把零散的嚮往聚集,在花叢中尋找些什麼。

這是一本關於創作者在生活中所看見的風景,屬於過去和未來,還有現在的迷惘。



 

◆速食信息

作者 | 梁意琳
作品規格 | 11cm*11cm*10cm
裝幀技術細節 | 拉菲紙草、編織、轉印

在數位時代下,我們習慣接受資訊,草草掃完一條資訊,然後迅速切換下一條,說不清是用腦子讀資訊,還是用慣性。當「快」,成為現代媒體的指定節奏;「速食」,成為操作社交媒體的主要動作。這種「速食文化」如速食面般無法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令人吃得上癮,永遠看不完卻又無法吃得飽。看看看,刷刷刷,3分鐘閲讀,2倍速播放,我們上社交網站究竟在讀什麼?你還能記得自己昨天獲取了哪段完整的資訊嗎?


 

◆THE TUA TUA BOOK

作者 | 傅昀畇
作品規格 | 21*21 cm
裝幀技術細節 | 刺繡

THE TUA TUA BOOK 是一本以帆布和刺繡完成的21*21公分布書,以私人心情札記的形式透過圖文搭配來記錄我和 TUA TUA 半年多以來的生活點滴,包括和貓咪一起生活的快樂和掙扎,還有第一次一個人經歷的貓咪住院歷程。



 

◆她說

作者 | 王子依
作品規格 | 11.5*14.5cm
裝幀技術細節 | 不織布、離心紙、丹迪紙、描圖紙、手縫線/粘合、轉印

《她說》是一本作者自己的痛經經歷紀實小書。以插圖表現痛經的三種痛苦:乏、漏、絞,身體疲乏易躁、擔驚受怕會漏、神經拉扯的絞痛難耐。用衛生棉包裝的不織布作為書衣,將插圖與文字附於描圖紙上,做成顏色漸深的小冊子,體現生理期這一話題“私密”的映像,“不與外人道”的女性默默忍耐的經期體驗被包含在這些不斷承載經血的拋棄式的衛生棉內。


 

◆你 離開以後,我 留下曾經

作者 | 梁佑謙
作品規格 | 10cm*15cm*9cm
裝幀技術細節 | 乾燥樹葉、平面印刷

這是一本有著回憶片段,以及重返現地採集紀念物⸺葉的攝影小書。

起初縫製完成至今日,書體的外觀日夜不斷變化,皺摺、褪色、枯萎、脆化,一如世間好像沒有什麼事物能夠真正的被存留下來,也如同記憶因腦容量的不足,或新的經驗而漸漸地將舊的回憶封存或遺忘。

內容所收錄的是那陣子我與他生產了數百張影像,自他的鏡頭所看到的世界、從我的鏡頭所見到的他,每幀照片都有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



 

◆尋找屋布力鎮

作者 | 劉群禹
作品規格 | 20cm*15cm*10pcs
裝幀技術細節 | 紙、塑膠片

屋布力鎮上沒有門牌,地址都是獨一無二的,但郵差貝爾塔卻總能將信正確無誤地送到收信人的手上,而這些信件也成為鎮上居民的幸福與期待。“Oubli” 一詞為法文,意為忘卻、遺忘,被挪用作為繪本中小鎮的名字—屋布力鎮;同時,也意味著小鎮上的居民們或許都是被遺忘的。「尋找屋布力鎮」從自身的生活圈出發,找尋繪本中虛構的城市場景;在找尋的過程中,不僅描繪出自己日常生活的行走地圖,也想像自己就是貝爾塔郵差,一個在城市中穿梭傳遞溫暖的人。



 

◆Truman Syndrome

作者 | 賴聖芸
作品規格 | 16cm*24cm
裝幀技術細節 | 轉印、拼貼

幾張圖像、幾句敘述,成了一本書。我們帶著預設的心理,盲目地陷入命題與敘述的套路,直覺的假定了書的理所當然。我透過宣告這本書可能有著欺騙性:它可能關於我、可能部分關於我、也可能完全無關,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反抗對於書本的理所當然。

在這本書中,資訊被作者意圖性地遮蓋住,需刮開塗料才得以看到藏在底下的資訊,讀者在閱讀時即獲得了懷疑這本書的權利,書本不再是順從告知的物件,而觀者也不再是全知的角色。闖入的觀者指認著他所認為的對錯,你可以盡情的把書中的訊息連結到作者,光明正大的窺探隱私,在書中挖掘所謂的真實,只看見想看見的。


 

◆媽媽的書

作者 | 劉琳
作品規格 | 12.7cm*8.9cm
裝幀技術細節 | 手繪

這是一本根據媽媽的夢展開的一本書,我的媽媽在懷我的時候,有夢到荷花,後來,他的女兒就出生了。所以書裏面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的結合,女兒和荷花那一部分,采取的是抽象的手法。媽媽的部分采取的是寫實。一開始從媽媽懷孕,夢見荷花,到後來媽媽的三十歲階段,四十歲階段,就是一顆種子,擬人的種子慢慢長成荷花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她的女兒也慢慢長大了,媽媽也漸漸的老去了,呈現了現在的狀態。


 

◆記憶重組X觀景窗

作者 | 張慈恩
作品規格 | 17*12.6cm
裝幀技術細節 | 平面印刷

記憶被典藏,以影像儲存敘事,攝影照片代表真實世界的記憶切片,透過觀者取景、是有意識地被選擇並非真實世界,這些外接記憶會以檔案包的形式傳送給另外一個人,首頁即是縮圖預覽,提取這段記憶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版本,而這些迭代的版本會被妥善保存,連同最接近原始記憶的版本,讓人可以任意選擇瀏覽,其中紀錄了三個版本,分別以不同的順序剪接記憶,可以分別翻閱存取、儲存新的版本。


 

◆SKIN TAGS 2021

作者 | 蔡沛軒
作品規格 | 10.5 cmx14.8 cm
裝幀技術細節 | 壓克力、雷切

現代社會崇尚科學理性,所產出的知識多以量化、數據的方式呈現,而書作為乘載訊息的媒介,抑是當今知識的主要容器之一,這樣的科學神話與信仰,也導致我們不再探討事物的價值,而是僅用一串數字或是代碼,來定義或是分類。

而每個人一生當中,存在數不清大大小小的數字,大至你錢包裡身分證號碼,小至內衣的罩杯,這些數字總是顯而易見的存在,卻被忽視不見。浸潤在這樣的體制裡,我們都交互成為理性之下的受害者、加害者。

本作品試圖透過另類、感性的載體(皮膚),打破訊息、知識只能存在於紙(書)或是人腦(理性記憶)當中的既定印象。並透過「壓印」此種行動,喚起大家對於科學理性價值觀的反思。

◆作品預覽連結


 

◆Powda Babuy

作者 | 劉培安
作品規格 | 210 cm x 15 cm
裝幀技術細節 | 素胚布、繡線、壓克力、粉彩

人、動物與大自然如何交織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網絡,透過味覺的品嘗與咀嚼,細細品味一場太魯閣族無聲的殺豬獻祭。從儀式前的禱告、刀刺進心臟的那一刻、再到部落鄰居們集體共食的記憶,四道料理不僅包含了豬不同部位的食用方法,也煮出了太魯閣族人間的濃厚情感,以及族人與祖靈緊密的關係。透過壓克力與粉彩來表達殺豬儀式與食物咀嚼的過程,同時品味著共同的回憶與文化。以線繡上料理的關鍵詞語,搭配線的相互糾纏表達殺豬獻祭儀式背後複雜的網絡關係。


 

◆森林遇

作者 | 呂紹文
作品規格 | 190x285mm (闔上)
裝幀技術細節 | 紙、墨水、蠟筆

蒐集每個人關於童年場所的敘述,並為他們畫下似顏繪,似顏繪融合描繪了三種不同怪物的形象,是來自三本不同脈絡的妖怪書籍中的敘述文字,第一本的是由參與者自行選擇,第二本的是由參與者隨機選取,第三本是由我隨機翻閱並從頁面中挑選感覺與對象較有聯繫的。除了如此描繪得似顏繪之外,也抄錄了這三段描述以及童年場所的文字在作品中,最後再以他們的敘述透過自己的側寫將童年場所共譜出一張地圖。


 

◆睡過頭的那個早晨

作者 | 黃元欣
作品規格 | 14.5cm x 21cm x 2cm
裝幀技術細節 | 紙、牛皮紙板、單版印刷

透過算命師的預言,讓現在的我思考在離開這個世界前還想完成些甚麼事。有的是對過去的思念,有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將這些遺憾/希望化作圖像,愈難達成的事,也是愈私密的事。我將這些意念由易到難,由大到小排列。讀者揭開一本本尺寸不同的書,也揭開了我一層層難以啟齒但想達成的願望。


 

◆秘密田園生活

作者 | 孫佳綺
作品規格 | 10.5cm x 14.8 cm x 5cm
裝幀技術細節 | 手工構樹紙、蔬果纖維、乾燥花、飛機木
這本書中最美麗的部分並不是你所看到的,而是隱藏在表面下無數小時的工作中.


 

◆仙人掌的夢

作者 | 林玟君
作品規格 | W39cm*H12cm*D1cm
裝幀技術細節 | Sculpt Dry, Washi Paper, Dry Cactus, Mod Podge, Guitar Strings 1.19mm(6th E) 免燒土、和紙、乾燥仙人掌葉片、轉印膠、吉他弦 1.19mm(6th E)

2017年我作了「仙人掌的夢」,這夢沿著無意識漫溢的真實感好像已經形成一個隱喻自動作用的宇宙,使我時常回想從開始到結束的經過。夢之外,當時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混沌不清,但不確定夢和現實是否有絕對的關聯,而且獲得這個夢的時候我並沒有將它命名,因此標題「仙人掌的夢」也只是將就標記。

我很清楚地記得夢中炎熱的風沙將我的身體和精神融合為一個純粹受苦受難的個體,已經沒有什麼身心分別的哲學說法,不是死就是活。在這個夢裡最清晰的標記是一顆乾癟仙人掌,它象徵惡劣環境裡僅存的養分,它是唯一能在乾燥環境裡能保存水分的植物。在中南美洲的薩滿文化,仙人掌也象徵著開通無限精神世界的入口,是和更高層次的靈體溝通的神聖植物,不過我在夢裡食用它的動機是發自強烈的求生慾,是一種極端情況下的選擇,而這個基於人性的選擇,我想是唯一與真實有關的連結吧。

很後來我從一位從事藝術療癒的朋友那裡知道榮格(C.G. Jung)的紅書(Red Book),他紀錄的沙漠景象,字裡行間與我的夢有著不可思議的共通感,我興奮地想著「對!就是那裡!」讀完集體無意識的敘述 …… 所以當時的我去到的沙漠究竟哪裡呢?

我將所有從夢中獲得的隱喻,對應到我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拍下的無名風景,並串聯成一條象徵沙漠的虛構場景,導入這本形狀奇怪、閱讀形式勉強是書的作品之中。形象概念大抵來說是模擬仙人掌的形狀當作外裝,包裹象徵夢的果肉的書頁,以經摺裝表現沙漠綿長的地貌。

雖然作品雛形是脫胎於虛構,但實作過程並沒有辦法明白羅列,我能做只是用手不斷觸摸它,不採取特定的美感意識操作材料。隨著質實驗的過程,概念好像會有意識地發展它自己的形狀並決定它該長什麼樣子。「仙人掌的夢」現在已經有一個真實的棲地,或許我不會再說任何關於它的故事了。


 

◆一夜長大(情書)

作者 | 莊士頡

因為疫情的到來,我們和許多朋友約定好要一起做的事情必須被迫延期或終止。
在2021年的上半年我開始回想這半年給我勇氣和關懷的人,把圖當作藏寶圖的碎片放入信中寄給所珍視的人,當他/她拿著那張藏寶圖的碎片與我相遇時,我會和他/她說這段期間我發生的故事。
藏寶圖的碎片找到寶藏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疫情結束的時候大家也已歷經了千辛萬苦,才發現原來當日常不再為日常是多麼的難言可貴。

 


指導/策展
賴雯淑 副教授

參展者
孫佳綺・劉琳・黃元欣・林玟君・梁佑謙・劉群禹・劉培安・梁意琳・呂紹文・賴聖芸・傅昀畇・呂彦青・蔡沛軒・張慈恩・勞泓理・王子依・莊士頡・游婷雯

工作團隊
梁佑謙・呂彥青・賴聖芸

網頁設計
沈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