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言。蔓衍

漫言,是在光桌之上,真切、日常、充滿感情地講述我們的故事;蔓衍,是在記憶的深處、六燃的牆縫與殘壁上,讓我們的情感、思想被藤蔓與過往、現在、未來依存攀附。
我們將錨定在敘事的中心,滲入六燃的過往,使每一段生命故事在廠房裡攀爬、衍生、蔓衍;讓語言跟圖像交疊,注入我們對故事與生命的新理解、新詮釋,讓它們在六燃新舊交替的牆垣上綿延共生。

 


 

▘▞ ▙ 緣起

「光桌說故事互動程式」是由王郁勳校友於2011年所撰寫的一個多媒體互動程式,後來應用在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在德國萊比錫以及維也納的「光桌說故事」表演,之後就被應藝所的學生繼續沿用,拿來作為創作、說故事的一種手法,也陸續因應不同的故事內容和特殊效果,來調整程式,讓表演形式不斷地演化。例如,原本的單人光桌說故事,變為可以雙人說故事;黑白也能變成彩色模式。 而說故事的方法也依據不同的敘事方式、美學考量而一再演變,表演者(也是說故事的人)除了現場使用賽洛洛片進行即時光桌說故事表演,還可以鑲嵌入紀錄片、動畫、照片,結合現場舞蹈、歌唱或音樂表演等等。

▞ ▮▝ 介紹

《漫言。蔓衍 》的八件多媒體光桌作品,都是表演者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把自己生命經驗與感情,與生活世界做連結,綿密猶如藤蔓。是創作者從個人的觀點來理解、詮釋台灣早期的殖民歷史,白色恐怖,或當下網路霸凌文化的一些現況,不論是日治時期的台籍日本兵、釘子戶的生命故事…這些都出現在我們的光桌說故事裡,也印記在我們的意識深處,更是我們生活在台灣所共同擁有的的關切議題與記憶。

▘▞ ▙

作品順序:
❶ 《自為的存在》曹家寧、張矽晶、許芳境
❷ 《迷網|沉癮》賴聖芸、楊芷昀
❸ 《阿公的眠腳床》林沂蓁
❹《無法送達的家書——活在白色恐怖底下的她們》梁佑謙、賴威漢
❺  《引水人之夢》林原薌
❻ 《阿嬤的秘密》周小淨、游若婕
❼ 《少女》鄭芷欣、林沂蓁
❽ 《拆遷》袁沛恩

▞ ▮▝
舞蹈演出:林沂蓁、鄭芷欣
音樂創作:許芳境
光桌說故事程式:王郁勳
授課暨指導老師:賴雯淑
課程助理:許宜蓁、吳致怡
活動支援:六燃保溫計劃團隊 林瑋新、蔡乙慈
主辦單位:交通大學 六燃保溫計劃團隊

 


▘▞ ▙ 作品名稱與藝術家

 

❶《自為的存在》曹家寧、張矽晶

《自為的存在》是具有科幻感與實驗性質的作品,探索的是生命的誕生、人的意識、因人因不完美而有積極的作為,以及自由所帶來焦慮和自我追尋。音樂創作與執行是由許芳境來擔任。

從存在開始,意識的存在是純粹的、清澈和透明的,不被任何先天固有的規定限制。
而人是一種「欠缺」的存在,不管擁有多少食物、安全感,我們仍然是欠缺和不滿足的。正因為不滿足、自身空虛,促發主體去自我創造。人的先天限制構成了人能夠積極行動的驅動力。
人們在世界行動的過程,仍能夠發現自己是自由的。因為人的自由能夠使人為惰性、僵死的世界帶來各種意義和價值。

音樂創作與執行:許芳境

 

《迷網|沉癮》賴聖芸、楊芷昀

PTT,人們在這裡展露了最真實的自己,八卦版、表特版、男女版、西斯版……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在PTT中毫無限制的激化,每個小人物的留言,累積成一篇篇巨大的力量:爆卦、問卦、戰男女、帶風向、肉搜……
兩個在現實與虛擬中展露著完全不同面貌的人,似真似假,你是否能分清,哪個才是他們真實的樣貌……

《迷網|沉癮》是由愛看PTT卻沒帳號的兩位創作者一起協力,為觀眾描繪台灣網路PPT 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創作者運用一篇PPT文章帶出兩個帳號使用者的故事,去探討、思考每個帳號背後的故事,以及在匿名留言之下所帶來的影響,甚至傷害。

 

 

《阿公的眠床腳》林沂蓁

阿公的眠床腳 藏著一支老吉他
三不五時舉來彈 唱著日本時代的歌
阿公的眠床腳 放著一雙舊牽拖
三不五時穿來行 行到門口聽係世開講
啊 人生行到這坎站 嘛已經八十冬
越頭望見 少年代的夢
想著彼個人 同頂眠床作伴
一種思念的心晟 思念的孤單
阿公的眠床腳 藏著一台老紡車
三不五時紡出聲 借聲思念伊身影
阿公的眠床腳 放著一領破雨衣
三不五時拿來看 面頂寫著阿嬤的名
啊 人生行到這坎站 嘛已經八十冬
越頭望見 少年代的夢
想著彼個人 同頂眠床作伴
一種思念的心晟 思念的孤單
阿公的眠床腳 藏著心內上深的牽掛

創作者每次聽到江蕙唱的《阿公的眠床腳 》,總是會想起阿公和阿嬤的故事。那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透過這首歌重回她小時候的美好,一起探索阿公的眠床腳到底藏了什麽寶藏。

舞蹈演出:林沂蓁、鄭芷欣

影片連結

 

《無法送達的家書——活在白色恐怖底下的她們》梁佑謙、賴威漢

《無法送達的家書——活在白色恐怖底下的她們》描繪出大歷史的揭露是沉痛且有壓力的,每每提及白色恐怖時期的臺灣,大多數人的印象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的概念,一般人對於「為什麼要做轉型正義」這件事情還無深入的討論。這個故事,是以政治受難者第二代子女的視角,一起重新省思與追憶臺灣的過去,呈現受難者背後堅強的家人所面對的困境,以及展現的勇氣。

影片連結

 

《引水人之夢》林原薌

《引水人之夢》
換季的夜晩,入秋之時, 我總是會夢到一些不該夢的, 譬如鬼使神差的殺人事件、 殖民者的控制欲,
隨之失眠、嘔吐。日夜顛倒的你,在月光無色的夜晩, 掛念著夾雜在醒、寐之間, 失眠的船隻。 無可奈何,只好引她入港,
修復著壞掉的內艙,安撫著悲傷的馬達, 滿腔柔軟知情,卻毫無男女之情, 只剩憐憫, 她早已不屬於自己的憐憫。

林原薌在整理台籍日本兵陳杏伸先生(也是她的叔公祖)遺物時,突然靈感到來,寫了這首《引水人之夢》,這是⼀⾸創作者送給⾃⼰叔公祖 陳杏伸 先⽣的詩。 陳杏伸先⽣在台灣⽇治時期被⽇本政府招去上海打仗,成為所謂「台籍⽇本兵」。
林原薌,名字的意思為⼀片原野飄散著稻穀的香氣,也同⾳為鍾理和的作品《原鄉⼈》,名字的寓 意為希望原薌能永遠記住⾃⼰的家鄉-福爾摩沙在哪邊。她以詩的語言,記憶的影像邀請大家跟隨著她,滲入歷史的岩層,一起細細地感受《引水人之夢》特有的內在時間意識、印記美學與敘事魅力。

影片連結

 

《阿嬤的秘密》周小淨、游若婕

《阿嬤的秘密 》這個故事是透過一個小女孩,說出阿嬤玉蓮在日治時期,與她的姊姊芳美在新竹這座二戰城市最重要的一段生命記憶、與兩人之間深刻的姐妹情誼。故事從新竹開始,也在新竹畫下一個段落,創作者隔著一個遙遠的距離,以更廣大的視野去回看過去,呈現出對這個城市,這段日治時期與二戰歷史的感懷。

影片連結

 

 

《少女》鄭芷欣

媽媽,媽媽,
這件事我也忘了,彷彿所有的人都忘了,
妳作為孩子們的媽媽,這個家的媳婦之前,也只是個少女。
只是那位少女,為了家庭跟孩子忙前忙後,在忙碌的歲月中逐漸消失。
媽媽,媽媽,
在我不懂事的時候,忙著逃離妳的囉嗦
趕著出外闖出自己的天地,卻忘了在我的背後流淚為我擔憂的妳,
媽媽,我還來得及讓妳聽見我愛妳嗎?

創作者穿梭在時空中,看見還是少女時期的媽媽,聽到在背後流著淚與媽媽的對話。這個故事,不僅是表演者訴說她所心目中最親愛的媽媽的故事,其實也是全天下所有人心中,最獨一不二的,關於自己媽媽的故事!
舞蹈演出:鄭芷欣、林沂蓁

影片連結

 

《拆遷》袁沛恩

創作者描繪一個「拆遷」的故事。大眾常常看到都更時各式各樣的抗爭運動報導,但卻常常忽略那些沒被看到、發不出聲音的「釘子戶」。創作者以「詩的語言」,用純粹的文字、詩的圖像,生動地來呈現故事裡的釘子戶—「那個老人」。老人的面貌雖然沒有出現在觀眾的眼前,但關於他的故事,透過光桌說故事,活生生地出現在觀眾的面前,而且充滿了日常生活的樣貌與內在張力。

影片連結


▞ ▮▝

程式撰寫:王郁勳
舞蹈演出:林沂蓁、鄭芷欣
音樂創作:許芳境
授課暨指導老師:賴雯淑
課程助理:許宜蓁、吳致怡
活動支援:六燃保溫計劃團隊 林瑋新、蔡乙慈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文化局|六燃保溫計劃團隊